【預告】5/13(一)起,第三階段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批判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 新馬克思主義(Neo-Marxism)泛指二次戰後的各式研究馬克思主義思潮,也可狹義的指向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也可稱為「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新馬克思主義論者認為現今的資本主義社會並未如馬克思所預言的朝向崩潰,而整個社會也並非只是由下層建築(經濟結構)單一掌控上層建築(政治、文化等)而運作。也因為新馬論者常常抱持著對入世精神,洞察社會現象而對時局做出批評與指正,而有「批判理論」的別名。 從批判理論的面向著手,探討「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的差異。當理論是由最終目的所指引,順著脈絡到達終點時,則可稱為「傳統理論」,其同時也存在著僵化的可能;而「批判理論」則是與之相反,批判理論乃是藉著事物反面、不合理的一面來烘托出事情的本向。新馬論者認為,社會現象必須藉由批判理論的方法來尋找真相,其拒絕把知識做為與行動不同,甚至是優越於行動之上的討論。換句話說,批判理論是在沒有任何理論框架為前提下,由現實出發來檢視、觀察與評論社會事件;其試圖在具體且特殊的社會事件之體現中來掌握整體。    新馬克思主義論者(法蘭克福學派)與正統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之主要區別在於,拒絕將文化現象還原為階級利益之意識形態的反映。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與馬庫色(H. Marcuse)主張以理性的態度來進行社會批判,將社會整體視為與其要素之間的交互關係,而非機械之下層建築來決定上層建築的單向關係;總結來說,社會整體非經濟決定論所認為的如此武斷。此外,文化與社會物質基礎的關係是多面相的,所有的文化現象都必須看成是經過社會整體的中介,而非單純階級利益的反映罷了!所以,法蘭克福學派與正統馬克思主義的差別也在於此,法蘭克福學派學者(新馬克思主義論者)認為,既然工人階級革命不是主要的研究對象,而是對文化的批判,所以動態地看待文化與基礎經濟建設建築乃是最重要的事,也就是文化的批判乃是作為一理論,這是法蘭克福學派對社會學的最主要貢獻。文出:檔案下載 - 國立臺灣大學一.批判理論概述(一)後設理性:對歷史唯物論、實證主義之批判。代表人: Jasper、Marx、Habermas(反對「工具理性」)、Marcuse(人受科技宰制而喪失自我意識)。(二)理性的反省、解放、重建1.自我形塑2.自我反省(理性)(三)普遍語用學: 認同並重建能夠理解的普遍條件,以「理想說話情境 」為前提。(四)理想說話情境 : 四個有效宣稱(可理解性、真理性、正當或適切性、真誠性)+三規則(1.排除權力、以理服人,並可達成共識。2.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發言權。3.所形成的規範每個人都遵守。)二.教育目的﹝激發個人潛能、發展自我理性以做合理判斷、建立具主體性但合理和諧之社會﹞(一)近程:維護與發揚人類理性與自主性。(二)遠程:協助人類建構其美好生活。三.課程內容(一)以自我主體為中心,且具彈性1.內容應含自然、社會、自我三大生活世界,並具整體性。2.要與學生生命相結合-->鄉土教材與國際觀教材兼容並蓄。3.課程中留有思考及自由運作之空間。( 二)多元參與、民主。(三)以溝通式、啟發式、辯論式、討論式設計。(四)可兼採單科設計與合科設計(EX.培養轉換與統整能力時)。四.教育方法(一)具探索性質-->提供可讓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情境。(二)團體的討論-->學習與人共處。(三)教學方式兼具理性與人性-->培養學生開放的心靈與民主素養。 壹、前言:批判理論是德國的顯學,對教育的影響不小。貳、批判理論思想背景一、受到外在政治事件的影響:(一)世界大戰後經濟的蕭條。(二)納粹主義的興起。(三)蘇聯大革命的成功。二、內在傳統知識的傳承:(一)馬克思主義批判觀點的影響。(二)傳統哲學與社會學對理論尊重的精神延續。三、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Horkheimer)、阿多諾(Adorno)、馬庫色(Marcuse)、哈伯馬斯(Habermas)等人。參、批判理論的基本觀點:一、批判理論是一群理論,不單是一個理論。二、旨在進行啟蒙,試圖破除各種意識形態,使個人得到解放。三、特別專注文化研究。四、理論與實踐是息息相關的,主體是聯繫二者的媒介。五、對工具理性與科技理性進行強烈批判。 <---選項C的解釋六、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不盡相同的。肆、批判理論的教育目的與方法一、教育目的在於維護人類理性,要求主體自覺與自決,並建構個人與社群之間的和諧。二、強調課程設計以人為主體,並鼓勵多元參與,以溝通的方式建構而成,並將意識形態拋棄。三、提供學生一個自由無宰制的環境,使其能自由地探索、質疑、批判與反省。四、批判的學習是建構於質疑、反省、解放與重建的歷程。伍、批判理論的限制一、若貿然誇大或過分強調教育現實中的矛盾、衝突與對立,可能獨斷而危險。二、思辯性主觀論述多於實證性客觀證據,有流於主觀專斷的危險。陸、結語:批判理論促使我們對於隱藏於教育中的意識型態進行批判,期待未來我們能更積極地構建出一個純淨的教育環境。  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13614524-%E8%A9%A6%E7%94%B3%E8%AB%96%E6%89%B9%E5%88%A4%E7%90%86%E8%AB%96(critical+theory)%E7%9A%84%E6%95%99%E8%82%B2%E7%9B%AE%E7%9A%84%E8%88%87%E6%95%99%E8%82%B2%E6%96%B9%E6%B3%95%E4%B9%8B%E5%85%A7%E6%B6%B5%E3%80%82批判理論在教育上之應用一、教育目的近程目的:維護與發揚人類理性與自主性。遠程目的:協助人類建構其美好生活。二、課程與教育方法  1.課程結構應以自我主體為中心,應具彈性,不可僵化。    批判理論重視自我主體性的建構與理性的啟蒙,故適性教育的必要不言可喻,而課程內容亦應以個體為中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更涉及生活世界的三大面相,形成多元化且統整性的課程內容。2.教學設計應採多元參與的方式    以民主溝通的方式,尊重學生的參與權,共同建構課程,除了達成尊重主體性的要求外更可使學生學習到民主參與的能力以及形成多元化的課程。3.教學內容應以溝通、啟發的方式設計,以批判、溝通的方式進行。4.課程進行方式可兼採單科、合科設計,符應生活世界的不同面向。5.教師角色應為批判問題的提供者、理想說話情境的塑造者、課程知識的轉化者。6.教育方法應具探索特質,使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7.教師教學方式應兼具理性與人性化,而非宰制、灌輸與權威導向,也應有團體討論、分工合作的機會。批判理論在教育上的啟示基本理念在 教 育 上 的 啟 示1.      社會條件形構知識內涵2.      對意識形態的批判3.      強調主體性4.      互為主體的溝通對教育目的之啟示了解與實踐、自覺與自決教育上的基本假定1.      社會條件影響教育理論與實踐2.      教育是一種價值的實踐過程3.      教育的發展是一種動態的辨證過程4.      促使教育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對潛在課程之啟示強調「批判意識」對建構知識與價值的重要性對教育研究的啟示1.      把握意義的整體性、注意社會關係整體性2.      對事實背後作深入的意義解析3.      研究目的亦注重如何促成教育者與學習者對社會改革的覺醒及積極參與批判理論的重要理念一、啟蒙:1. 透過對工具理性的批判才能避免人的物化。強調以「後設理性」來建立人類的自我意識,並由理性的反省,發展人們自己的理性。2. 啟蒙的導向使人從感性的物化現象中解放出來,也就是解除社會壓制的情況。3. 啟蒙在導向一種治療式的論辯,即自我反省。二、解放:1. 馬克斯認為隨著人類的歷史發展階段分為,政治的解放與整體人類的解放,皆是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2. 真正的解放是只有當人回歸到屬於真正的這個種屬的人。3. 解放不能單純的當作宰制結構的消除而已,而是有其積極性,透過自我省察和教育過程的改變,來促進及回歸人的主體性。4. 人類透過「重建」與「解放」的概念來建立理性知識的過程。三、物化:1. 是把人客體化為物來看。2. 教育商品化、市場化使教育過程嚴重扭曲,工具理性控制人的意志。3. 限制人自我反省的能力,使人的行動和思考空間受到控制,阻礙了人與他人溝通過程。四、批判:1. 霍克海默批判的重點在於資本的批判,現代社會中人是被生產關係所決定,透過批判反省才能發現社會中經濟、科學及教育的運作法則,重要的是達到一種新的自我理解和對社會的理解。2. 哈伯瑪斯等人對科學及知識的批判,對實徵主義、詮釋學及系統理論的批判,批判的最終目的是透過理性達到解放。3. 經由理性透過自我反省後所獲得的知識是涵括了自主性與自我負責的知識,以「自我型塑」排除意識形態的宰制。壹、 前言批判理論是由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為主所開創的社會思想學派,此學派對於工具理性、實徵論、文化商品、科技宰制、意識型態、合法危機以及物性化等,均有所探討,使其不僅成為社會學的一個重要思想派別,其在知識檢證觀上,亦有獨特之貢獻。貳、批判理論思想淵源一、康德:批判是一種自我反省及檢視的能力。透過此一反省及檢視的作用,主體將建構起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二、黑格爾:批判是指主體對於影響其形成自我概念之因素所做的反省。換句話說:「凡壓抑主體自由意識形成的思想或觀點,皆是主體批判的對象。」三、馬克思:批判是指存在歷史上,因物質條件的不平等,所造成社會上不同階級的人群,從事改造不平等及創造不平等的過程。參、批判理論知識檢證觀的主要特徵批判理論非常關注權威及意識型態對於知識形成所造成的宰制現象,以及強調經驗反省與批判對獲得啟蒙知識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批判理論的知識檢證觀尚表現了以下特徵:一、認為知識的形成與社會政治文化因素息息相關。因此知識的檢驗,不應跳脫社會情境脈絡而孤立。二、提倡「溝通有效條件」、「理想說話情境」、「反覆辯證的互談歷程」以及「真理共識」等角度,檢證知識形成的特質,避免其受權威操控或成為扭曲溝通的產物。(一) 所謂「溝通有效條件」意旨:(二) 所謂「理想的說話情境」意旨:溝通歷程中,所有參與者是否潛在的具有「對稱分配的機會」。(三) 所謂「反覆性辯證的互談歷程」及「真理共識」意旨:溝通的進行是一種連續性的相互表白、描述、詢問與確認的歷程,因此溝通的結果是一種「共識」,而非由專斷、欺滿、操控或扭曲所造成。四、重視檢證知識的啟蒙性、解放性與實踐性。一、批判的關鍵在於主體的自我反省批判的出發點,在於個人的自覺,透過個體的自我反省作用,尋找事實扭曲的部分後,再進一步重新建構正確的觀點,成為下一階段個體自我反省的目標。三、互動是產生價值的先決條件人類的價值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溝通,逐漸產生共識之後所形成的。透過人類社會生活的語言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潛藏在社會不同層次結構下的各種受壓抑與不平等狀況。經由各種不同個人或團體的相互溝通及辯證過程,社會正義與價值將會逐漸產生。四、建構理想的言談情境是凝聚共識之良方(一)社會各溝通成員之間,具有相同的溝通背景。(二)確保個人言談的自由,人人皆有權力抒發己見。(三)確保社會中個體地位之平等,人人皆站在對等之地位上闡述己見。(四)參與溝通者具有「成長」的共識,並在良性互動的原則之下,創造社會進化的動力。 批判理論概述l          批判理論不是一個人單一的理論,而是一群理論的聚集,主要是繼續十八世紀以來人類理性啟蒙的任務。啟蒙時代的真諦便是向自主性邁進。批判理論基本上是以自我塑形來排除意識型態宰制的過程,透過理性,個體自願在生活中表現的自我獨立與負責。l          批判理論者相信,經過自我反省後所得的知識是融合自主性與責任的知識,除自我反省外,「解放」與「重建」,也是批判理論的重要概念。解放的目的是為了拯救人類理性,使免於受任何一種興趣所侷限,而導致偏見。l          批判理論的三角點:辨證---批判---否定在批判理論中辨證、批判與否定三個概念交互運用,辨證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否定的過程,所以辨證的思考方式也就是一種否定性的思考方式。如果應用到社會政治現象,就是透過不斷的批判、否定,而使社會現實朝合理的方向轉變。 批判理論·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諾、莫連豪爾、哈伯瑪斯·    理論基礎:(1)批判理論的終極關懷是人類理性自主的維護與闡揚,因此以積極的批判和消     極的反思,試圖喚醒自康德以來所強調的主體理性(2)批判理論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宰制人類理性,造成人性疏離與理性物       化,因而提出「異化」的概念(3)批判理論指出人的思想受到社會條件的影響,尤其在無反省能力時,社會條     件將直接對個體進行控制,為個體塑造某種意識形態,因此強調個體反省、     批判、和互為主體的溝通解放的過程 從題幹中得知,大多數的人不可避免的肩負歷史的任務與價值,無法在知性與道德上維持超然中立,亦即大多數的人在無反省能力下受社會意識形態影響與宰制,失去個人主體理性與價值判斷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