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暫停服務時間】2024/05/01(三),影響:阿摩粉絲團、系統回報、信箱、鑽石兌換商城出貨事宜。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緒論概要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一、發展的基本概念 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成人期→老年期(加速→穩定→加速→穩定→趨緩) ※階段論的學者: 佛洛伊德:心理分析論,將人格發展分為5階段 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論,將人格發展分為8階段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將認知發展分為4階段 布魯納:表徵系統論,將認知發展分為3階段 ※重視早期發展的學者: 佛洛伊德:認為6歲前是人格發展關鍵 布魯姆:強調0~4的經驗是智力發展關鍵,8歲前智力已經完成80% 關鍵期:錯過則無法彌補/敏感期:錯過則無法精熟 海威赫斯特──發展任務論: 將年齡發展分為6階段,對各階段提出發展任務論 階段 發展任務 嬰幼兒期 0~5 學習走路、說話、控制大小便、完成生理機能的穩定、形成對社會和身體的簡單概念、學習判定是非並發展良知 童年期 6~12 精細動作技能、和同儕互動、性別角色、自我概念、建立自我價值觀 青年期 12~18 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倫理標準 壯年期 18~35 建立親密關係、承擔公民責任、良好的社會關係 中年期 35~60 重社會責任、享受成就並感到滿足 老年期 >60 適應身體衰老 影響發展的因素: 1.    先天論/後天論: 先天論:盧梭-人性本善,天性源自遺傳 後天論:洛克(白紙論)-兒童像白紙,等著被經驗被添上顏色 2.    成熟論/學習論: 成熟論:個體所表現出的發展是遺傳條件上的成熟,只要成熟,發展自然發生(生長、智力、動作、語言) 葛塞爾Gesell:反對過早的訓練,主張訓練必須以成熟為主-兒童像植物,只要依基因的安排,便能自然盛開 學習論:個體經由經驗累積或不斷練習,使行為產生持久的改變(關鍵期、情緒、道德、人格) 華生-兒童受環境塑造 *皮亞傑主張「相互作用論」:忍為環境影響兒童,兒童行為也會影響活動 3.    主動論/被動論: 主動論:兒童主動接觸社會,透過內化建構知識-認知學派 被動論:兒童被社會環境影響與形塑-行為學派 4.    連續論/階段論: 連續論:發展少→多、簡→繁,受環境影響 代表:行為學派「機械論」 階段論:主張發展中有其階段性發展特徵,有量與質的轉變,是受個體內在決定-佛洛伊德、艾瑞克森、皮亞傑 代表:心理分析學派、認知學派「機體論」 ※加速預備論:主張預備狀態可因學習而提早出現(支持學者:布魯納──表徵系統論、柯爾柏格──道德發展論) 兒童發展的教育應用: 1.    適性發展教學(DAP)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EYC)大力倡導 適性教育:包含生理、智能、情緒、社會等各領域的全人教育,顧及兒童個別差異,教學安排要配合幼兒發展需求、程度與興趣,怎麼學比學什麼重要、建構比填鴨式重要,涵蓋對象是0~8歲 適性發展教學要素:文化適當性、個體適當性、年齡適當性 2.    全人教育:以學生整個人為教育對象,而非頭腦,以人本主義為基礎,強調認知與情感、身心靈各層面和諧的發展,強調針對個體的獨特性及需求因材施教,發展最大潛能 發展的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說明 優點 缺點 實例 縱貫法 長時間對相同研究對象進行觀察。研究對象在不同年齡表現的行為和因果。 1.可了解成熟和行為間的關係 2.可分析文化、環境對行為的影響 3.符合發展的連續性原則 1.費時、費力 2.樣本易流失 3.易受社會變動的影響 4.具有練習效果 5.具隔代作用 其特質隨年齡的增長所出現的變化:社會行為是否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橫斷法 同一段時間,對不同年齡層的兒童進行相同實驗性研究,了解各階段的代表性的行為模式 1.方便、省時、成本低 2.可獲具代表性的樣本 3.可得到大量、大概的資料 1.忽略文化、環境對行為的影響 2.同群期的影響 3.無法說明個人的發展 某特質在不同年齡表現的差異:研究5~7歲兒童在道德上的差異 連續法 結合縱貫法與橫斷法,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在短期中重複的觀察其行為表現 1.排除同群期的影響 2.能比較布農年代出生的同齡兒童發展情形 3.更有效率、更精準   先橫斷收集資,後做縱貫的追蹤研究 跨文化比較法 針對不同文化兒童進行同一發展常模比較的研究 了解社會文化對發展的影響 過度推論 如:不同國家兒童的性別概念發展 *同群期cohort:同一年齡層並經歷過相似的文化及歷史事件的人。e.g.:經歷過越戰的一群人;研究對象為1960~1970的人 *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研究者預期造成另一個變項改變的變項  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研究者預期受到自變項影響的變項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