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且擁有VIP』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阿摩:身處何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未來的方向。
83
(1 分54 秒)
模式:今日錯題測驗
科目: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B).

閱讀下文後,回答 6-10 題。
        二月十日,在臺灣漢族歡慶年節的牛年初四,有一輛似乎要褪掉白色光澤的雪鐵龍, 快意恩仇地翻越中部橫貫公路,經梨山左轉而下,逕奔宜蘭支線。也許它要到蘭陽平原, 也或許過了獨立山驀然向左,直取北橫穿突而去。後來,我們在思源埡口看到了近乎灰色的孤獨的雪鐵龍,面對突然升起的濃霧而猶豫不決的畫面,最後,雪鐵龍似乎被吞噬在滿天飛舞的雲霧之中。
       會不會在面對天幕一般的濃霧就猶疑不決呢?這是我在年節旅行發出的第一次疑懼。
       思源埡口往南山的斷崖突然升起的霧陣,的確讓我在雪鐵龍的車體裡驚訝造物者的詭異。我從後視鏡的一方小小的鏡框看見它收攏著環山的好晴好日,眼前卻是一方天地所設下的陷阱般的迷霧。我放緩離合器,想像族人在兩、三百年前越過白狗大山,穿越梨山、 環山時的戒慎情境。環山族人稱 Skajau(司卡要),充滿鹿角的美地之意。在祖居地 Pins bugan(賓斯博干)對著巨石起誓分離後的族人,來到滿山遍野充滿鹿群的美地便決定定 居,另一部充滿冒險犯難精神的族人又一次次進行遷移的生死遊戲,他們來到思源埡口面 對午後所遇到的捲動天地的濃霧時,會不會也在心底升起了猶疑的想像?日後我並沒有在 思源埡口,見到族人遺留任何凌亂的、錯置的、猶疑的腳步,卻在口語相傳裡見證了族人 終究是勇敢的越過思源埡口,沿著蘭陽溪兩側高地、遠望太平洋建立了足以生根立命的部落。
       當我停在 Pianan(南山)面對不斷包圍我的濃霧時,其實並沒有看到高地上的部落, 它們當然都已經不在高地,而是在日據時期被武力驅迫或者以新闢稻田誘引,遷移到離河 面更近的淺山地區。也因為短短一百年來數度的遷移,追索每一個部落真確的位置已經成 為當代族人覓得歷史源頭的一門艱深功課。這源頭或許是廢棄的疊石,或許是所剩無幾的 白髮老人,或許是荒山峻嶺中的一坏黃土,更多的,或許是已遭代木時期開路闢土而掩埋 在深山之中的荒野裡的部落了!
       隨著宜蘭支線緩緩下降,南山以下,蘭陽溪以開闊的河面迎接一位疲倦的旅人歸來, 我在宜蘭西面的山腰下俯瞰疾駛而過的車陣時,並無從確知旅人所為何來?也許就只是一 次短暫的旅行吧! 也許又不是! ( 改寫自瓦歷斯.諾幹〈迷霧之旅〉)

【題組】10.文末提到「也許又不是!」的語意為何?
(A)說明這是一件虛構的事
(B)這是一件無從確知的事
(C)為達目標得持續冒險前進
(D)一切本來就不會有正確答案


2(B).

閱讀下文後,回答 11-15 題。
       我果戰士有勇,大將有謀,成算在胸,地利足恃,猶不如誘之登岸而設伏殲之。不然, 汪洋海上以數百人操一舟,東馳西突,以角逐於勝負不可知之地,我即無恙,而彼之所挾者小,我之所勞者大,設防設守,形勢不亦懣乎!然誘之上岸,非有成算,則斷不可。蓋敵一登陸,民心易動,軍心易震,非宿將強兵不能得手也。生,臺人也,為臺灣計,臺北可誘之近岸,臺南則不可。蓋臺北港道深通而有屏蔽,彼之駐輪甚便;若登岸,則反失所恃。臺南則港門雖深,彼之駐輪甚便,四圍無山,港中非可駐輪;彼不登岸,不能久居也。 若臺中諸港,沙線淺灘,難駛鐵船。然澎湖不守,則敵人得之,安穩收泊。有時展輪四掠, 有時載小艇窺闖,臺中難防,臺南、北亦可慮。(洪繻〈籌海議〉)

【題組】15.文中「我之所勞者大,設防設守,形勢不亦懣乎」指的是下列哪個選項:
(A)誘敵上岸後以伏殲之
(B)於汪洋海上角逐勝負
(C)守於難駛鐵船之岸
(D)守於彼之駐輪甚便之岸


3(C).
X


閱讀下文後,回答 16-20 題。
      「家」字上面是保護的屋頂,下面是豬。我去黃山遊覽,看見安徽的農舍高大漂亮,心想安徽人懂得享受。後來聽說屋子裡面有兩層,上層給人住,下層給豬住。我才明白古人造字實在有道理,「家」保護著裡面的人畜。現代家庭不養牲口,家中的大人小孩,倒也像另類豬兒一樣住在其中了。
       以前一直以為待在家裡的豬都是懶豬。當豬兒離家時,才發現問題來了。豬兒離家的時機前後有兩波︰第一波是小豬離家時,父母得面對所謂的空巢期,這不打緊。第二波是老豬離家,多發生在家中主人退休的時候,退休日子過得不好,未必是經濟問題。老夫老妻在家大眼瞪小眼,萬一其中一人發號司令慣了,兩老就不能不吵,吵急了,甚至離家。 學者研究指出,日本人離婚高峰期就是男人退休時,且多由女方提出離婚,因為她不願再 忍受退休回家,簡直一無是處的老爺。
      老豬離家,如果留下的是「女」人,這就「安」了,家中只有一個女人還是可以平靜安心的過日子。如果留下的是脾氣倔強如「牛」的男人,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坐困愁城, 家不就成「牢」籠了嗎?
      家會一直保護著裡面的人,可是當家裡的人離開了,家也會黯然神傷。搬至新家後我重回舊的房舍,就有這種感覺。幾天不見,舊家突然蒼老了,所有的缺點都變得更明顯, 他也無心掩飾。沒有人住的家顯得悲傷且死沉,被舊家的悲傷感染,不忍離棄他,我必再訪。究竟是我需要家,還是家需要我?人和家就是這樣的辯證關係。 (改寫自張系國〈豬兒離家時〉)

【題組】18.作者透過「家」,主要表達的想法是什麼?
(A)人和家在精神層面上相互依存
(B)家的主要功能在提供經濟來源
(C)家人離家時間對家造成的影響
(D)無論家的新舊都具有保護功能


4(C).

【題組】19.甲骨文中「牢」字上邊的蓋子,並不是本文說的「宀」,而是「冖」,指飼養牲畜的圈欄。本文作者以望文生義的手法重新詮釋「牢」的意思,可能會有怎樣的效果?
(A)不拘泥於一字一句的意思,力陳開闊思想
(B)提醒讀者文字演變的差異,增強閱讀能力
(C)藉相似字形翻轉文字信息,展現另類趣味
(D)採取以現在解釋過去模式,解析文字演變


5(D).

閱讀下文後,回答 21-25 題。
       在從前,寫字是一件大事,在「念背打」教育體系當中佔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從描紅模子的橫平豎直,到寫墨卷的黑大圓光,中間不知有多大勤苦。記得小時候寫字,老師冷不防的從你腦後把你的毛筆抽走,弄得你一手掌的墨,這證明你執筆不堅,是要受懲罰的。 這樣惡作劇還不夠,有的在筆管上套大銅錢,一個,兩個,乃至三四個,搖動筆管只覺頭重腳輕,這原理是和國術家腿上綁沙袋差不多,一旦解開重負便會身輕似燕極盡飛簷走壁之能事,如果練字的時候筆管上馱著好幾兩重的金屬,一旦握起不加附件的竹管,當然會龍飛蛇舞,得心應手了。寫一寸徑的大字,也有人主張用懸腕法,甚至懸肘法,寫字如站 樁,挺起腰板,咬緊牙關,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在這種姿態中寫出來的字,據說是能力透紙背。現代的人無需受這種折磨。「科舉」已經廢除了,只會寫幾個「行」「閱」「如擬」 「照辦」,便可為官。自來水筆代替了毛筆,橫行左行也可以應酬問世,寫字一道,漸漸的要變成「國粹」了。
       當作一種藝術看,中國書法是很獨特的。因為字是藝術,所以什麼「永字八法」之類的說數,其效用也就和「新詩作法」「小說作法」相差不多,繩墨當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關鍵在於個人。寫字最容易洩露一個人的個性,所謂「字如其人」大抵不誣。 如果每個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謹,如果伸胳臂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 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豬,其人必近於「五百斤油」。所以鄭板橋的字,就應 該是那樣的傾斜古怪,才和他那吃狗肉傲公卿的氣概相稱,顏魯公的字就應該是那樣的端 莊凝重,才和他的臨難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間無絲毫勉強。
        在「文字國」裡,需要寫字的地方特別多,擘窠大字至蠅頭小楷,都有用途。可惜的是,寫字的人往往不能用其所長,且常用錯了地方。譬如,鑿石摹壁的大字,如果不能使山川生色,就不如給當鋪醬園寫寫招牌,至不濟也可以給煤棧寫「南山高煤」。有些人的字不宜在壁上題詩,改寫春聯或「抬頭見喜」就合適得多。有的人寫字技術非常嫻熟,在茶壺蓋上寫「一片冰心」是可以勝任的,卻偏愛給人題跋字畫。中堂條幅對聯,其實是人 人都可以寫的,不過懸掛的地點應該有個分別,有的宜於掛在書齋客堂,有的宜於掛在飯 鋪理髮館,求其環境配合,氣味相投,如是而已。 (節錄自梁實秋〈寫字〉)

【題組】24.下列選項敘述內容與作者的意思不符的是:
(A)寫字最容易洩露一個人的個性
(B)鄭板橋的字是傾斜古怪的風格
(C)寫字用途要環境配合,氣味相投
(D)寫字不容易,所以才能成為國粹


6(C).

閱讀下文後,回答 4-6 題。
       麵包在歐洲歷史的重要性始於聖經故事中耶穌以「五餅二魚」施予神蹟的故事。受天主教 影響極深的中古法國,對於麵包的生產與販售便有了宗教性的觀點:唯有道德最純潔、信仰最虔誠的法國人能夠擔當製造麵包的神聖職務,法國的神父每周都必須特別撥出時間聆聽麵包師傅的告解,以免他的罪過汙染了神聖的麵包並傳染給食用麵包的大眾,而麵包師傅在道德上的崇高地位僅次於教會。
        如同我們對法國麵包「堅固無比」的印象,法國人對軟麵包的接受史也經歷了一番波折。 歷史學家指出,政府與教會對於軟麵包的出現,抱持極為反對的態度,認為這是敵國與異教徒 破壞社會秩序、宣揚奢侈、敗壞市民道德的手段。普遍的法國人認為,製作麵包所需花費的勞力與心力可以藉由麵包傳播辛勤與樸實的美德;相反的,柔軟的麵包是遊手好閒的紈褲子弟的最愛,若這樣懶散浮誇的品德流入社會大眾將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當時的軟麵包使用來自「比利時」的啤酒酵母發酵,這種外國貨無法與品德崇高的法國精神相提並論,是骯髒 的外國垃圾,吃了會變得不道德且不愛國,所以即使是法國貴族,也對這種柔軟的麵包嗤之以鼻。
       法國人對於麵包的諸多爭論中,最典型的則是有關麵包顏色的爭論。這樣的爭論不僅只有 法國,如義大利人自認所謂社會階級,只有「吃黑麵包」的農民階級以及「吃白麵包」的社會 菁英兩種,若有人膽敢讓精英分子食用黑麵包,往往會遭到對方「合情合理」的攻擊。同樣的, 法國人也認為裸麥製成的黑麵包只配給平民食用,貴族與上前線衛國奮戰的士兵,則應該也值 得享受精製穀物製作的白麵包。法國曾經試圖給軍人配給顏色較黑,裸麥較多的黑麵包,結果掀起了叛亂。顯然,對於麵包顏色所代表的社會地位分別是根深蒂固的。
        麵包在法國人的心目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1789 年法國大革命時,法國市民便以「麵包!麵包!」為抗議口號。而法國政府也記取歷史教訓,直到今日,無論發生什麼事,法國長棍麵包的價格永遠是最低廉的,作為政府確保人民溫飽的象徵措施。 (節錄並改寫自阮若缺〈論法國飲食品味與社會階級〉)

【題組】5. 分析上文,法國人對麵包觀點的描述下列正確的是:(2 分)
(A)多數的觀點都來自法國人民自己的想像
(B)對麵包的觀點大多具有實際的統計證據
(C)大多數的觀點是建立在對他者的偏見上
(D)至今法國人仍保留對於麵包的諸多觀點


快捷工具

今日錯題測驗-教師檢定(教檢)◆國語文能力測驗-阿摩線上測驗

蔡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8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