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且擁有VIP』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阿摩:只要您掌握現有的,並不斷開發自己的潛能,你才會成功
2
(1 分7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111 年 - 111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_分科測驗參考試卷:歷史考科#107596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A).

1. 地名往往反映該地的居民結構與歷史發展,例如學者研究臺灣地名來源時,發現其中有許多為 音譯而來,唭哩岸、塔塔加、都蘭、打狗等均屬此類。以上這類地名最可能的來源為何?
(A)來自當地原住民族的語言
(B)西班牙統治時的西班牙文
(C)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語稱呼
(D)日本統治時期的日文地名


2( ).
X


2. 戰爭或政治變革都可能造成社會動盪,影響出版與印刷等文化事業。某國一場「革命」的前 夕,每年出版 45,000 種書籍;這場「革命」的第二年,出版量只剩 3,000 種書。市場上各類 出版品的總數也減少了近 95%。這場「革命」是:
(A)1776年美國獨立革命
(B)1789年法國大革命
(C)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
(D)1966年文化大革命


3( ).
X


3. 歐亞文化交流也表現在食物上,波斯帝國宮廷有一種以堅果及糖製成的甜點,於九世紀左右 先傳到伊比利半島,十三世紀傳到威尼斯,後來就連波羅地海的大港呂貝克城也出現。這種 甜點最可能經由誰傳播到歐洲?
(A)阿拉伯人
(B)日耳曼人
(C)義大利人
(D)迦太基人


4( ).
X


4. 某個文物展中使用許多歷史照片呈現主題,包括: 甲、學生在香港街頭舉行抵制日貨遊行 乙、年輕人訴求婚姻自由,採用新式婚禮,不收結婚禮金的公告與照片 丙、北京學生在街頭演說,並遊行前往天安門 丁、訴求漢字改革,提倡中文拼音化的學術討論文章 上述展覽的主題最可能是:
(A)八國聯軍
(B)五四運動
(C)八年抗戰
(D)香港回歸


5( ).
X


5. 近代以前許多婦女的活動因其性別而受到限制,僅有少數可以突破束縛,留下傲人成就。一 位生活在十二世紀的歐洲女性,其著作豐富,留下了許多關於自然界、醫藥、宗教信仰方面 的作品,還是位優秀作曲家,平日又需管理龐大地產和眾多人員。從她的年代、性別與成就, 可以推測其身分最可能是:
(A)教宗
(B)主教
(C)大學校長
(D)修道院院長


6( ).
X


6. 學者指出:十六到十八世紀之間,約有 200 萬來自歐洲、1000 多萬來自非洲的移民進入美 洲。到十九世紀前期,美洲人口的歐裔移民成長為 1200 萬,非裔則僅剩 600 萬。這種情況 最可能的成因是:
(A)拉丁美洲獨立建國排斥非裔
(B)非裔在南北美洲的處境艱困
(C)歐裔橫渡大西洋時充滿危險
(D)大量非裔返回非洲獨立建國


7( ).
X


7. 古埃及的荷魯斯(Horus)形象多作隼頭人身(如圖 1),為法 老的守護神,也是王權的象徵。羅馬人統治埃及時,荷魯斯依 然有著鷹隼的頭,卻披著羅馬將軍或皇帝的長披風(如圖 2)。 這種變化說明羅馬的宗教政策是:


(A)放任自由,羅馬人民接受埃及信仰文化
(B)強調萬靈信仰,主張世間萬物皆有神性
(C)強調人與自然結合,表現天人合一思想
(D)結合埃及在地宗教元素,以強化其統治



8( ).
X


8. 1950 年前後,政府分原住民為九族;半世紀以後,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有十六族。臺灣原住 民從九族增加為十六族以上,最可能原因是:
(A)人口不斷增加,族群分化獨立
(B)推廣族語成功,族群日見分化
(C)依原住民身分法重新定義各族
(D)族群間不斷通婚,產生新族群


9( ).
X


9. 考古資料可讓我們重新認識古代社會的活動,或確認史書的記載。學者從近年出土的三國 時期吳國簿冊,包括:《隱核(查核)新占民簿》、《隱核州軍吏父兄子弟簿》、《兵曹 徙作部工師及妻子簿》、《郡縣吏兄弟叛走人名簿》、《生口買賣簿》等,重新檢視正史。 這些簿冊內容最可能與下列何者有關?
(A)掌控各類人口,增加稅收
(B)強迫職業世襲,確保生產
(C)因應戰爭需要,限制住居
(D)分析人民壽命,發展醫學


10( ).
X


10. 宗教理論的內容反映時代的變遷,例如一位學者指出:「神以祂永恆不變的旨意,決定了有 些人獲得永生,有些人則注定沉淪於地獄。得救與否,不是人能自己決定的,而是神所決定 的。」這個說法最可能反映哪一種思想?
(A)十三世紀神學家阿奎那重視神蹟與啟示之說
(B)文藝復興學者伊拉斯謨斯對羅馬教會的批判
(C)宗教改革家喀爾文根據聖經提出上帝預選論
(D)十九世紀時馬克思論述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煙


11( ).
X


11. 圖 3 是 1902-1933 年間,臺灣甲、乙兩類數量的 比率變化。圖中的甲、乙分別是指:


(A)甲:新式糖廠的產量;乙:舊式糖廍的產量
(B)甲:歐美洋行的行數;乙:傳統行郊的行數
(C)甲:新式學校的間數;乙:傳統私塾的間數
(D)甲:漢人街庄的數量;乙:蕃人部落的數量



12( ).
X


12. 歷來中國地理的相關論述反映其世界觀,例如甲 學者根據《尚書禹貢》的說法,主張傳統華夏民族位居陸地之中,東漸於海,西披於流沙, 訖於四海。乙學者則主張:「早期的海洋文明實際上都是孕育於農業文明之中。」我們如何 理解這兩位學者的說法?
(A)華夏民族居世界中心出類拔萃,屬種族優越論
(B)中國兵強馬壯創造強大的帝國,屬天朝至上論
(C)中國地大物博且資源足以自足,屬陸地中心論
(D)中華文化源於一處向四處傳播,屬一元傳播論


13( ).
X


13. 大豹溪一帶(今新北市三峽區)原是泰雅族大豹社居住地。二十世紀初,臺灣總督府派軍隊 前往該地,將大豹社迫遷到詩朗、志繼等部落(今桃園市復興區)。最可能的原因是:
(A)總督府設立「蕃童教育所」,要大豹社族人接受新式教育
(B)日本政府讓財團開發樟腦業,將大豹社族人驅離部落領域
(C)總督府正興建桃園大圳,需要徵調大豹社原住民充當勞力
(D)日本準備對中國發動戰爭,要訓練大豹社族人擔任後備兵


14( ).
X


14. 當香港受到美軍空襲時,一位居住在當地的英國人說:「空襲證明了戰爭正積極進行中,香 港沒有被遺忘」。一位婦女甚至開心地跳舞,相信自己即將獲救。美軍空襲香港的原因是:
(A)抗戰初期,美國協助英軍防守
(B)二戰期間,香港被日本軍占領
(C)二戰之後,美國欲掌控東南亞
(D)韓戰期間,美國遏止共黨擴張


15( ).
X


15. 清末中國受到世界潮流的影響,對女性課題有新的看法,有人認為:「天下積弱之本,必自 婦人不學始。」也有人主張「興女學」,呼籲婦女應受教育,因為幼兒教育倚賴母教,女子 教育的好壞實為國家強弱的依據。這些人鼓吹女學的思想背景為:
(A)認同國際社會以婦女識字率為國力強弱的指標,故有此主張
(B)回應法國大革命中的人權主張,積極肯定婦女受教育之權利
(C)受西方女權主義影響,也效法西方,積極鼓吹婦女接受教育
(D)主張強國必先強種,鼓勵婦女讀書識字,以培育優良的後代


16( ).
X


16. 十九世紀中葉以前,非洲曾被稱為「白人的墳墓」。甚至到十九世紀初,由於自然環境、疾 病、非洲人的抵抗,歐洲士兵進入非洲後的死傷率高達 98%。直到十九世紀中期之後,歐洲 人認為已經成功地解決了前述阻礙,自此能深入非洲,大舉掠奪。歐洲人是倚靠下列哪三項 事物?
(A)汽船、奎寧、來福槍
(B)火車、天花疫苗、大砲
(C)直昇機、奎寧、來福槍
(D)火車、天花疫苗、手榴彈


17( ).
X


17. 歌曲道出時代的氣氛或群眾的訴求,以下是三首曾經在臺灣出現的歌曲: 甲:「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大陸是我們的國土……不能讓共匪盡著盤據。」 乙:「老法統唉呀無天理,霸佔國會在變把戲……我要抗議!我要抗議!」 丙:「臺灣全島快自治,公事阮掌(我們主掌)是應該……百般義務咱都盡,自治權利應當享。」 這三首歌創作的時間,順序是:
(A)甲丙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18( ).
X


18-19 為題組 
◎ 自古以來,人群往來及貿易多受戰爭、疫病等因素而改變路線。例如北宋初,西方商人和使 節分別經由海路、「絲路」來中國,貿易以香料為大宗。自從北宋中葉,發生影響貿易路線 的「某事」後,西方商人與使節考慮人身、貨品安全,多避免走「絲路」。

【題組】18. 當時從事香料貿易的商人,最主要來自何地?
(A)英國
(B)印度
(C)阿拉伯
(D)葡萄牙


19( ).
X


【題組】19. 「某事」後,西方商人與使節多避走絲路,改走海道。「某事」應是指:
(A)遼國長期南下攻宋
(B)西夏控制中國西北
(C)遼金合作控制北亞
(D)蒙古崛起威脅金國


20( ).
X


20-21 為題組 
◎ 1960 年代末期,一位作家記載了兩位外國友人來訪的情形: 我和朋友抵達市中心後,他們首先注意到百貨公司有眾多亮麗的服飾,超級市場有豐富多樣 的麵包、水果與肉品,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大不相同。購物完,我們在街上看到許多抗議的年 輕人喊著:改變社會、革命、反美國、反資本主義。我們進入咖啡廳後,又聽到許多年輕人 熱切討論馬克思與列寧的作品,認為社會主義無限美好。這兩位朋友嘆氣道:「天啊!這些 作品在我們國家都是令人厭煩的義務性讀物。」

【題組】20. 根據上文,作家的外國友人最可能來自哪國?外國友人拜訪的最可能是哪座城市?
(A)來自北韓的朋友,拜訪北京市
(B)來自蘇聯的朋友,拜訪哈爾濱
(C)來自希臘的朋友,拜訪安卡拉
(D)來自波蘭的朋友,拜訪西柏林


21( ).
X


【題組】21. 文中年輕人提出「反美國、反資本主義」的口號,最可能與下列哪個事件密切相關?
(A)蘇聯成功發射衛星
(B)東德建造柏林圍牆
(C)美軍參與越南戰爭
(D)近東以阿六日戰爭


22( ).
X


22-24 為題組
 ◎ 羅馬帝國時期為彰顯國家權力,耗費大量財力,建造大型公共建築。十世紀以後,歐洲基督 教會的教堂仿效羅馬帝國,也用石材、穹頂、石柱,延續羅馬的風格。十至十三世紀之間, 歐洲許多城市都出現這類建築,統稱為「羅馬式建築」。

【題組】

22. 下列各圖,何者屬於「羅馬式建築」?
(A)
(B)
(C)
(D)



23( ).
X


【題組】23. 十至十三世紀間為何出現這些羅馬式建築?
(A)貴族對抗君權
(B)強調王權至上
(C)誇耀世俗財富
(D)宣揚信仰永恆


24( ).
X


【題組】24. 臺灣自 1910 年代起興建的許多火車站、銀行、博物館等大型建築物,也應用羅馬式的建築 元素。當時臺灣出現這類風格建築物的原因是:
(A)殖民統治者為彰顯國家力量
(B)建築師考量臺灣的地震威脅
(C)臺灣總督藉此抗衡西方文明
(D)政府塑造「大東亞共榮圈」


25( ).
X


 25-26 為題組
6268cf7205453.jpg6268cf9012b6f.jpg


【題組】25. 根據表 1,1944-45 年之間臺灣稻米大幅減產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日本占領華南地區,臺灣不需要提供日本糧食
(B)日本國內推動麵食計畫,稻米需求量日漸減少
(C)臺灣遭受盟軍轟炸,工廠受損,影響肥料生產
(D)臺灣總督府擴大糖業生產,稻米生產因此減少


26( ).
X


【題組】26. 表 2 顯示日本統治後期甘藷產量大幅提高。此時甘藷的作用最可能為:
(A)總督府發展養豬業的主要飼料
(B)因應戰時物資管制,作為主食
(C)支援南洋作戰,當作軍人食糧
(D)輪種蕃薯恢復地力,並賺外快


27( ).
X


27-28 為題組
 ◎ 「霧霾」為現代概念,近代以前的稱呼為「霧」或「煙」,對其看法與現今之環保意識頗有 出入。以下兩段資料是關於十九世紀末倫敦煙霧的描述。
 資料甲、1872 年到訪倫敦的日本岩倉使團發現,當地「到處是黑煙沖天,大小工廠遍地,由 此足知英國富強的原因了。」 
資料乙、光緒 16 年十月初六(1890 年),薛福成於日記中提及:「蓋英倫三島,四面皆海, 本多白霧;而倫敦五百萬煙戶之煤煙,又為霧所掩,不能沖霄直上,聚為黃霧。…… 蓋天地稍冷,則人皆擁爐,又多五百餘萬人終日夜焚煤之煙,非特灶突之煙也。大 抵倫敦為地球第一繁盛之區。洋房幾無隙地,又多三層四層之樓,平房之下尚有地 室,已不啻五六層矣,是不啻以一倫敦化為三四倫敦也。」

【題組】27. 日本使節團對於倫敦霧霾的態度為何?
(A)正面肯定,認為霧霾為國家富強的象徵
(B)模稜兩可,霧霾不佳,經濟發展也重要
(C)反對霧霾,認為霧霾影響英國國家形象
(D)置身事外,認為霧霾反正不發生於日本


28( ).
X


【題組】28. 根據資料,指出十九世紀時倫敦除霧霾問題外,還面臨哪個城市發展的問題?
(A)旅遊業發達,但缺乏配套措施
(B)糧食供應長期短缺,物價騰貴
(C)人口快速增加,居住空間擁擠
(D)各殖民地人民湧入,衝突不斷


29( ).
X


29. 哈佛大學建置一個「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收錄七至十九世紀之間人物傳記資料 37 萬 筆,資料包含人物「籍貫」、「事蹟」、「書信」及「著作」等。利用該資料庫,史家可研究哪 些課題?
(A)人口變化趨勢
(B)官學制度沿革
(C)官員本籍分布
(D)區域文風變化
(E)學者人際網絡


30( ).
X


30. 《巴達維亞城日記》中關於贌社稅制的記載:為增加公司收入,及實現地方議會對各村落頭 人之承諾,決定在主要各村落、笨港河及南部一帶,在一定條件之下給中國人或荷蘭人之最 高標價者包攬商業。例如位於臺南、嘉義一帶的大武壟 140 里耳(Real)、哆囉嘓 140 里耳、 諸羅山 285 里耳……以上合計 2,140 里耳。以上金額先收半數,其餘半數於期滿時繳納。就 此記載來看,贌社稅制的設計有哪些特點?
(A)分區課稅
(B)承包稅制
(C)直接課稅
(D)公開招標
(E)限繳實物


31( ).
X


31-33 為題組 
◎ 1853-54 年之間,美國海軍將領培里(Matthew Perry)帶領著「黒船」艦隊兩次造訪日本; 其後日美簽訂了兩國間的第一個條約《日美友好條約》,其主要内容總結如下: 
兩國之人,此後當互相親睦;日本國政府,今定下田、箱館兩港,做爲美國船隻取得物資(食 物、石炭)補給之處,准其入港;日本對漂到日本各地海濱的美國船隻和船員,應給予必要 的救恤周濟。

【題組】31. 根據上文,美國簽訂此條約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哪兩項? 甲、要求日本政府開放與美國通商 乙、提供美國船隻所需的物資補給 丙、如果遇到盜匪,日本必須賠償 丁、一旦發生海難,日本應當救助 戊、日本應當派員到美國商定專約
(A)甲丙
(B)乙丁
(C)丙丁
(D)甲戊


32( ).
X


34-36 為題組 
◎ 東歐共產世界瓦解、蘇聯解體是上世紀末發生的大事,這件大事的關鍵人物為 1985 至 1991 年擔任蘇聯領導人的戈巴契夫。以下是三則有關他的資料:
 資料甲、1987 年戈巴契夫公開表示:「我要……再次指出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社會主義形 式的。我們想要從社會主義內部而不是外部尋求種種問題的解答。」
 資料乙、1992 年戈巴契夫回顧過去時表示:「我當時知道有個重大的改造工作在我眼 前。……這個國家因為投入耗損巨大的武器競賽而精力用盡。經濟機制貧弱無力, 生產額劇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滑落,貪腐處處可見。我們……進行改革,這 與先前的改革嘗試雷同。」 
資料丙、一位西方史家評述如下:「戈巴契夫既不是民主主義者,也不是經濟自由主義者。 他的希望是使蘇聯體系再度恢復生氣,而非破壞蘇聯體系。……他認為讓人民擁有 比較完整的資訊和可以選擇的選舉,便足以滿足人民需求……然而,他的第一項改 革就動搖了原有的政治與經濟掌控力,並且引發了遠不是這位總統所希望的大雪 崩式的實驗與改造。」

【題組】34. 根據上述資料,戈巴契夫認為蘇聯面臨的最大問題是:
(A)國家意識型態出錯
(B)經濟面臨崩潰危機
(C)武器裝備落後不振
(D)民主自由遭受打壓


33( ).
X


【題組】35. 根據上述資料,戈巴契夫改革時,他的主要動機是:
(A)維護社會主義
(B)主張民主主義
(C)強調自由經濟
(D)對抗帝國主義


34( ).
X


37-39 為題組 
◎ 閱讀下列兩段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甲、明朝有官員主張:自古倭奴無貢,貢亦不過數十年一貢,不知吾土虛實,所以禍少。 自(成祖)永樂來有貢,貢輒數來,則限以十年一貢;又不遵約,或數年一來。涉 吾土若故鄉,識吾人如親舊,收吾寶物諸貨如取諸寄(倉儲),尤嗜古今圖籍。凡 山川之險易,甲兵之朽利,人性之剛柔,國紀之張弛,無不熟知。
 資料乙、明朝規定朝鮮入貢由鴨綠江經遼陽、廣寧,繞道進入山海關,抵達北京;安南入貢 則須由廣西的憑祥州入境,經龍州,沿左江到南寧,再抵達北京。朝鮮和安南希望 改走近路,遭明朝拒絕。朝鮮、安南貢使為縮短時間,並夾帶大量貨物,往往私自 走海路前來。明朝一旦發現,甚至採取絕貢的懲罰。

【題組】37. 當時航海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但中國仍要求朝鮮、安南貢使應走陸路,其原因最可能是:
(A)政治因素,凸顯天朝威望
(B)經濟考慮,延長貿易時間
(C)外交懷柔,準備周到接待
(D)國防考量,防外國直赴京


【非選題】
31-33 為題組 
◎ 1853-54 年之間,美國海軍將領培里(Matthew Perry)帶領著「黒船」艦隊兩次造訪日本; 其後日美簽訂了兩國間的第一個條約《日美友好條約》,其主要内容總結如下: 
兩國之人,此後當互相親睦;日本國政府,今定下田、箱館兩港,做爲美國船隻取得物資(食 物、石炭)補給之處,准其入港;日本對漂到日本各地海濱的美國船隻和船員,應給予必要 的救恤周濟。

【題組】32. 美國在簽訂此條約後,其商船可獲得適當的物資補給保障,以繼續前往最希望與之貿易的地 區進行貿易。請問這個地區應是何國?(2 分)


【非選題】
【題組】33. 1850 年代,來自歐洲各國的商船早已在亞洲從事各種商業活動,卻未與日本簽訂類似的條 約,而美國一開始進入亞洲,便要求日本提供物資補給。請根據你的歷史和地理知識,解釋 美國為何有此需求?而歐洲為何不需要?(4 分)

【非選題】
34-36 為題組 
◎ 東歐共產世界瓦解、蘇聯解體是上世紀末發生的大事,這件大事的關鍵人物為 1985 至 1991 年擔任蘇聯領導人的戈巴契夫。以下是三則有關他的資料:
 資料甲、1987 年戈巴契夫公開表示:「我要……再次指出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社會主義形 式的。我們想要從社會主義內部而不是外部尋求種種問題的解答。」
 資料乙、1992 年戈巴契夫回顧過去時表示:「我當時知道有個重大的改造工作在我眼 前。……這個國家因為投入耗損巨大的武器競賽而精力用盡。經濟機制貧弱無力, 生產額劇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滑落,貪腐處處可見。我們……進行改革,這 與先前的改革嘗試雷同。」 
資料丙、一位西方史家評述如下:「戈巴契夫既不是民主主義者,也不是經濟自由主義者。 他的希望是使蘇聯體系再度恢復生氣,而非破壞蘇聯體系。……他認為讓人民擁有 比較完整的資訊和可以選擇的選舉,便足以滿足人民需求……然而,他的第一項改 革就動搖了原有的政治與經濟掌控力,並且引發了遠不是這位總統所希望的大雪 崩式的實驗與改造。」

【題組】36. 學者認為戈巴契夫的兩項舉動引發蘇聯瓦解,請根據資料丙解釋這些舉動為何造成蘇聯的 瓦解?(8 分)


【非選題】
37-39 為題組 
◎ 閱讀下列兩段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甲、明朝有官員主張:自古倭奴無貢,貢亦不過數十年一貢,不知吾土虛實,所以禍少。 自(成祖)永樂來有貢,貢輒數來,則限以十年一貢;又不遵約,或數年一來。涉 吾土若故鄉,識吾人如親舊,收吾寶物諸貨如取諸寄(倉儲),尤嗜古今圖籍。凡 山川之險易,甲兵之朽利,人性之剛柔,國紀之張弛,無不熟知。
 資料乙、明朝規定朝鮮入貢由鴨綠江經遼陽、廣寧,繞道進入山海關,抵達北京;安南入貢 則須由廣西的憑祥州入境,經龍州,沿左江到南寧,再抵達北京。朝鮮和安南希望 改走近路,遭明朝拒絕。朝鮮、安南貢使為縮短時間,並夾帶大量貨物,往往私自 走海路前來。明朝一旦發現,甚至採取絕貢的懲罰。

【題組】38. 根據資料乙,安南、朝鮮兩國貢使仍希望從海路來中國的原因為何?(2 分)


【非選題】
【題組】39. 根據資料甲、乙,比較明朝對待日本、朝鮮及安南朝貢的差異。(4 分)

【非選題】
40-41 為題組 ◎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因時代、立場而有不同解讀。在「探究與實作」課程中,三位同學分 別找到三段不同時期的吳鳳資料。請仔細閱讀下列三段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甲、1912 年時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為吳鳳撰寫紀念碑文,稱其「志識 魁奇,有古俠烈風。在職幾五十年,炎瘴厲霧,不憚(畏懼)綏撫之勞,一旦捐軀, 使文身鑿齒之俗,翕然嚮化(和順歸化),此所謂殺身成仁者,非耶!」 資料乙、1976 年,一份官方出版品指出:提起吳鳳,真是一個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英雄 人物。小說戲劇、史書課本中都描述他壯烈犧牲,改變原住民出草的習慣,所以說 他「生不作倀全(保全)漢族,死能為厲靖(平定)番塵」,視他為千秋萬世的仁 聖。 資料丙、1983 年,一份原住民青年刊物指出:我們考諸臺灣有關的史料,只有證實吳鳳確 有其人,至於「捨生取義」的事蹟卻沒有一字半句。這可能是有關當局編造吳鳳的 故事,作為「涵化」劣勢民族的工具。

【題組】40. 資料甲顯示日本政府對吳鳳頗為推崇,到了 1970 年代官方出版品仍然維持這樣的看法。兩 個不同時期對吳鳳均持正面評價,請從統治者角度說明這種正面評價的動機為何?(2 分)


【非選題】
【題組】41. 資料乙、資料丙儘管時間甚為接近,但對吳鳳的評價卻有顯著差別。請根據答題卷上「資料 性質」、「對吳鳳其人及其事蹟的看法」、「對『宣揚』吳鳳故事的看法」三種不同層次, 分析資料乙、資料丙的主要差異為何?(8 分)

試卷測驗 - 111 年 - 111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_分科測驗參考試卷:歷史考科#107596-阿摩線上測驗

田振宏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