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高二上
阿摩第 1 期
38026枚
 6 

【分享】教檢問答題

發表于: 2010/03/04



二、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社會資本指的是一個人透過社會網絡(人際關係),所能直接或間接瞭解到、並可動用以達成行動目標之人際資源。依此定義,社會資本並非是個人所擁有,如人力或文化資本,而是存在於關係網絡結構中。
三、符號暴力(symbolic violence)。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指出,當一個人在文化互動居主導地位的系統中生活時,他擁有的「文化資本」越多,就越富有。正如經濟資本為統治集團所掌握,文化資本也為統治集團所控制。就像社會中的主要經濟制度是為了佔有經濟資本的人而設置,我們的教育制度主要也是為了掌握著文化資本的人而設計的。學校之所以能更有效地反映統治集團的要求,是因為該集團占有了更多的文化資本。一個外集團的人要在學校取得成功,就必須獲得必備的文化資本,用布迪厄的術語說就是,必須形成一種新的「慣習」。學校通常反映著統治集團的文化,體現了他們的品味、偏愛和語言。按照布迪厄的觀點,這對於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員而言,就構成了「符號暴力」。布迪厄認為,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根本目的就是再生產主流社會文化所需要的慣習。其他文化由於不符合統治集團所規定的成就標準,因而被排除。這就是布迪厄所謂的「符號統治總是伴隨著經濟統治並強化了經濟統治。」
四、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
所謂「文化資本」,Bourdieu認為具有高級文化教養的多寡,是文化資本的一項衡量指標。例如觀賞戲劇、聽古典音樂、參觀畫廊等。而擁有文化資本的人,將得以在工作中表現出優雅與才能。根據Bourdieu的文化資本理論而言,高社經地位家庭擁有較高程度的文化資本,階級地位不同,個體所具備的文化資本亦不同,此資本被用於投資在子女的教育上,使其子女獲得教育之利也有所不同。因此,來自較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其擁有的文化資本與中高階層者相較,所呈現的不利現象,將會實際地反映在學習成就與學校經驗的劣勢上。
五、符應原則(correspondence principle)。
Bowles與Gintis在《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一書中提出「符應原則」的概念。學校除了教導各種專業知能以外,也建立合乎生產形式的意識型態,以教導學生順從資本主義的勞動分工體制。再者,為訓練不同的職業人才,必須透過不同的教育階段培養不同能力的人才。因此,「不同階段的教育」與「不同職業地位」也相互符應。因此Bowles與Gintis(1976)提出,個人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除了符應經濟制度中科層體制的人格特質、意識以及價值觀之外,也跟著符應經濟制度中的科層分工的關係,具有一種結構性的對應,此即符應原則(correspondence principle)。
六、符號暴力(symbolic violence)。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指出,當一個人在文化互動居主導地位的系統中生活時,他擁有的「文化資本」越多,就越富有。正如經濟資本為統治集團所掌握,文化資本也為統治集團所控制。學校之所以能更有效地反映統治集團的要求,那是因為該集團占有了更多的文化資本。一個外集團的人要在學校取得成功,就必須獲得必備的文化資本,用布迪厄的術語說就是,必須形成一種新的「慣習」。學校通常反映著統治集團的文化,體現了他們的品味、偏愛和語言。按照布迪厄的觀點,這對於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員而言,就構成了「符號暴力」。布迪厄認為,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根本目的就是再生產主流社會文化所需要的慣習。其他文化由於不符合統治集團所規定的成就標準,因而被排除。此謂之符號暴力。

一○一、史瓦特(SWOT)法則。
S:Strength(優勢),W:Weakness(劣勢),O:Opportunity(機會),T:Threat(威脅)。意即一個組織必須瞭解本身的優勢、劣勢之所在,並善用機會、瞭解組織威脅之所在。如此,組織才能永續生存、創新及永續成長。
一○二、教育決策模式。
教育決策模式同時考量決策者角色參與及決策結果兩因素,決策類型劃分為理性式、參與式、政治式、無政府式與綜合掃描模式五種。
理性式:對於人性論看法屬於理論,少數菁英決定固定目標與程序,組織成員參與機會很少,組織決策多由管理階層制定並爭取最大利益。例如:一個企業對組織未來發展之決策。
參與式:組織成員共同參與目標制定與共同決定,適合於成員素質高的組織。
政治式:有高度利益取向,且組織成員經由談判、協商最後做成之決策,組織成員為了利益,參與意願高;管理階層為避免爭議,參與情形不高。各級政府組織投票選舉往往代表著決策參與者潛在利益分配,是典型例子。
垃圾桶模式(無政府式):Cohen所提,常見於目標模糊、結構鬆散的組織,組織成員參與度低,使得決策歷程可用資訊、時間與技術都很少,常見決策技術如抽籤。由於決策過程粗糙,所以有「垃圾桶模式」之稱,決策歷程與「從垃圾桶中撿起一張錦囊妙計」無異,此模式優點是省時、方便;缺點是治標不治本、決策越做越多,往往使問題更嚴重。
綜合掃描模式:綜合掃描模式受全面品質管理的理念影響甚大,因此對理性模式的決定、組織基本政策和任務,做了較多的修正與改善,期以全面思考、事先預防、永續改造的方式,促使組織獲得更佳的發展與利益。
一○五、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
「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是現代化新名詞,也是科技時代的產物,主要是強調「以知識創造經濟」、「知識為經濟的基礎」之新經濟型態。「知識經濟」名詞之出現,最早是在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OECD)所發表的報告中提出。OECD對於知識經濟的定義是「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OEC
一一四、「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
家庭教育(Family Education):是家長施予及母教導子女為人處世的教育。
親職教育(Parental Education):是從家庭教育演變而來,惟二者性質不同。親職教育是為父母者,因時代需要,要求扮演成功的父母所接受的自我教育。
一一五、班級氣氛。
是指班級中各種成員的共同心理特質或傾向。在教學情境中,它是由教師、學生及其他許多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形成。換言之,班級氣氛乃藉著班級社會體中各成員間的交互作用而產生。由於各成員之間的價值觀點、態度、期望與行為交互影響,經過一段時日之後,自然形成一種獨特的氣氛,瀰漫在整個班級之中;它影響每一成員的思想、觀念或行為模式。所以許多學者認為班級氣氛是一種社會壓力(Social Press),它不知不覺地塑造了學生的態度與價值,也影響其在教室中的學習活動。
一一八、「教學」、「訓練」與「灌輸」的區別。
教學:施教者根據目標,採取適當的內容與方法,增進受教者學到認知意義或有價值的活動。
訓練:偏重於方法和技術的指導與練習,此較屬於教導例行性工作。
灌輸:教師採專斷獨裁之不合理的方法,要求學生將內容反覆練習或背熟,不允許學習者提出疑問或討論。
一一九、效能(Effectiveness)與效率(Efficiency)的區別。
效能(Effectiveness)與效率(Efficiency)是兩個彼此相關、相似,卻不盡相同的教學觀。一般而言,效能導向較傾向於重視學生基本能力的發展情形;效率導向則較側重於講究教師教學策略的經濟效益。兩者都是以「教育卓越」(Educational Excellence)為訴求依歸,根據學生的學習結果來評估教師的教學成效,而且兩者都受到當代思潮中「結構功能論」(Struvtural-functionist)和「邏輯實證論」(Logical-positivist)極大的影響,均以科學、客觀、預測、控制等觀點來解釋「教」與「學」的現象,並且採納科學管理概念,企圖以最少的教育投資、最有效率的教學方法,達到最高的教育生產力。
一二一、精緻教育。
「精緻教育」的字義,伍振鷟教授主張「betterness education」。然就精緻教育的取向而言,是在追求一種「更為美好」的教育發展結果,與西方文獻中“goodness education”(美好教育)的原意相通。
精緻教育:
投入相同的教育經費,調整教學手續與方法,以獲得更多的教育產出。
投入更多的教育經費,改善教學資源與設備,以獲得更佳的教育產出。
知識技能獲得提升,態度、理想、習慣可正確的養成。
精緻教育的特徵為「卓越性」、「績效性」、「科技性」三大特性,然現代學者加上「創造性」,因此精緻教育有四大特性,其要義茲分述如下:
卓越性:精緻教育一向強調活動發展目標為「追求卓越、提升品質」,教育目標是以「有教無類」為基準,採行「因材施教」的策略。其次,精緻教育的卓越性是「質量並重」的原則。
績效性:精緻教育強調高品質的教育產出,重視教育內容的附加價值,以及教學活動的過程績效。
科技性:為達到提升高品質的教育產出,結合尖端科技,採用電腦輔助教學及運用視聽媒體等,已然為不可或缺的利器。
創造性:創造則是創意的產品。創造也是一種組織化、系統化和理想化的工作,必須靠嚴謹的分析與持續不斷的鑽研與改善,才能使教育內涵及方式推陳出新、突破現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果。
一二二、理型的人。
柏拉圖認為人有理性、意性、慾性三者。理性使人深思熟慮;意性使人勇敢、好榮譽、重氣節;慾性使人追求物質享受。一個正常的靈魂,應是意性輔佐理性,並以理性控制慾性,如此乃能造就「理型的人」。
一二四、孔子的四教。
孔子的四教:文指文學;行指德行;忠為政事;信為言語,此四科中最重視「行」。
一二五、Paul Hirst知識的形式。
Paul Hirst(1974)在《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一書中,列出了七項知識的形式(數學、宗教、哲學、審美、道德、人文科學及自然科學等知識)。這些知識的形式為學校課程內容提供了一個邏輯性的基礎。另哈伯瑪斯(Habermas)也提出知識的三種形式,分別是技術性、實用性及解放性。
一二六、哈伯瑪斯知識的形式。
哈伯瑪斯認為知識有三種類型:
技術的興趣:構成經驗─分析的科學,掌握的知識形式是陳述經驗現象的訊息。
實踐的興趣:構成歷史─詮釋的科學,掌握的知識形式是對各種符號的解釋。
解放的興趣:構成批判取向的學科,強調自我反省所獲得的批判知識形式。
一二七、中國古代學官。
根據《舜典》記載,所設學官如下:
司徒:由契負責,負五倫之教。
秩宗:由咨伯負責,掌天神、地祇、人鬼儀式。
典樂:由夔負責,職音樂、詩歌之教。
一二八、懲罰的類別。
懲罰可分為四種不同的原理,茲將各種原理及其意涵分述如下:
報復性的懲罰:為最原始的懲罰原理。依據「因果報應」、「報應性賞罰」的原理,加以施行的一種懲罰。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懲戒性的懲罰:這與「報復性懲罰」相似,均在給對方一些苦處,惟兩者還是有區分:「報復性懲罰」重在報復對方;「懲戒性懲罰」重在懲戒作用,即所謂「殺雞儆猴」的道理。
感化性的懲罰:這是較富有教育性的動機,目的在使受教者改善其行為,且安排適當的補過及贖罪機會,使其學會重新做人。但對於犯錯者必須適當地限制其權利或自由,待其改過遷善後,才回復其權利或自由。
恕道性的懲罰:其原理乃基於「公平對待」與「分配正義」的概念,亦即「以不公平對待不公平」、「平等的對待平等的」、「差別的對待差別的」。此恕道性的懲罰使其內心真正的改過遷善,最富教育的意義。(參考歐陽教《教育哲學》P116~123)
一三三、學者之四失。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句源於《禮記.學記篇》。原文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意謂:學習的人常犯四項過失,教導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們求學的時候,不是貪多,就是涉獵不廣;有的見異思遷;有的畫地自限,不求進步。這四項,由於學生心性有差異,所犯的也各不相同。能瞭解他們的心性,才能補救他們的過失。教育的目標就在增益學生的長處,補救他們的缺失。善於唱歌的人,能使人模仿他的歌聲;善於教人的人,可以使別人繼承他的志業。他說的話,簡單明白,隱微而意味深長,用很少的比喻就能使人瞭解,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繼承他的志業了。
一三四、七藝。
七藝: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一三五、鄉三物
六德:知、仁、聖、義、忠、和。
六行:孝、友、睦、婣、任、恤。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